2012年1月15日星期日

为什么不要总夸孩子聪明

- 从一个人对自己聪明程度的自我评价,可以判断出他到底有多聪明。

人们说,最好的学习是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。但我们都知道,有的人似乎就是不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。最明显的是,他们不断地作出失误的决策,选择错误的生活方式。这种问题的心理学解释是多方面的,复杂的。
为了简便起见,让我们把解释只限制在教育界。跟50年前我念书的时候相比,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。例如,那时候,我在学校里的考试总得第一,但是,我的许多教师总是要鸡蛋里挑骨头,找出我一两个毛病,使我不会太骄傲自满。
先别管他们这种备受争议的做法是否有效,我要说的是,今天的教育界信奉着完全相反的哲学。他们趋向于告诉所有的孩子,他们都是聪明的。我就见过,一些小学里绝大多数学生都被评为了“优秀学生”。我也知道,有些大学的教授们经常让每个学生考试都得"A"。
为什么赞美被用的这么廉价这么滥呢?部分原因是,这样做,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自尊心。这些喜欢过度鼓励学生的教师们,不愿意承认,有些孩子事实上就是比别的孩子更聪明。成绩平等化是个政治上正确的期望。这就是为什么小布什弄出来一个"不让一个孩子落后"的教育立法。因为我们推定人人平等,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是成功的。当然,这其实是睁着眼睛说瞎话。要想让每个人都达到同等的教育成功,只有降下要求标准,以最低的成绩来划线。
心理学实验研究清楚地表明,一名学生能否较好地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,取决于该学生的自我认知。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-德伟克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表明,最有可能从错误中学习的学生,是那些不认为自己已经非常聪明,但是聪明到足以认识到,自己是通过努力可以变得更聪明的学生。他们有一种良好的“成长心态,”他们的信仰体系是,如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 他们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。在一组实验中,一半的学生经常被夸奖为“聪明”,正是这些学生不善于从错误中学习。目前我们尚不清楚为什么会是这样。也许他们认为,问题都出在学习材料上,而不是他们自己不行。另一半的学生,只有在付出了努力和提高了成绩以后,才受到表扬,这些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,犯更少的错误。几个月以后,所有的学生重复进行了一次标准化考试,跟上一次考试相比,“夸聪明”组的学生的得分,下降了20%,而“成长心态”组的学生的得分,提高了30%。
贾森 - 莫泽跟着也做了一些实验,他让受试者去完成一项乏味的,容易出错误的任务。
那些最善于从错误中学习的,是那些坚信自己能够在工作中不断进步,越做越好的人。他们最少犯错误。完成任务时的脑电波记录,显示了他们的心态有两种脑电特征的: 第一个脑电特征与犯错误相关,是在错误发生之后出现的,长度大约为50毫秒的负电压,第二个脑电特征,是犯错误大约半秒钟后的一个正电压。第二个信号的大小对应着,犯了这个错误以后,在受试者的意识上引起了多大的重视,他心疼到了多大的程度。对于更好更快的学习者来说,这第二个信号显得更加强烈,于是,他们在再次完成任务时,就会更少地犯错误。
"自我"可能是一个因素。 “夸聪明”组的学生可能过于自尊,显然,对于他们的"自我"来说, 失败是个过于痛苦的挑战,因此,他们想方设法为自己狡辩开脱,拒不愿意正视错误。(鸵鸟式的自欺欺人,如何才能进步?)
“成长心态”组的学生,可能有更适当的自尊,因此,他们的"自我" 比较容易接受"犯了错误"的挑战,相信自己下次能够做得更好,而这通常真的就成为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, 正所谓,心想事成。
谦虚一点是件好事。我们中的大多数人,即使是最聪明的人,也有足够的理由保持谦虚。有一本书,书名就叫做“为什么聪明人会犯这样愚蠢的错误。”

译者评论: "三人行,必有我师";"谦虚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";这些浅显的道理,在中华文化中,早已是妇孺皆知,人人耳熟能详。有什么好研究的?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